​刺马案:清末刺客击杀总督,看似是私人恩怨,背后却是大佬角力

2025-08-23 17:44 来源:奇闻网 点击:

刺马案:清末刺客击杀总督,看似是私人恩怨,背后却是大佬角力

在清朝的官员系统中,地方总督是最为重要的封疆大吏,他们拥有所在地的最高行政权力,相当于皇帝的代表,在当时地位十分尊崇。

在清代历史上,两江总督所管辖的是当时全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清朝的江南地区,位置大约在今天的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和上海市)。

▲江南鱼米之乡

因此当上两江总督,成为了许多清朝官员毕生追求的目标。

不过,就在同治年间,两江总督马新贻在上任不久之后,就遭人刺杀。

这种级别的官员被刺杀,在清朝还是头一次,因此这件事引发了全国上下的高度关注。

刑部尚书和兵部尚书,更是先后参与到了案件的调查之中,但纵使如此,马新贻的死还是成为了清末的一桩疑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刺马案的官方解释

马新贻之死便是清末四大案之一的刺马案。

这起案件的发生经过十分简单,一日马新贻在郊外视察,有一人忽然拦路告状,马新贻决定不做理会。

但就在这个时候,他身边的一名清军突然拦在其面前,然后掏出匕首将马新贻刺死,这名凶手杀人后没有逃跑而是束手就擒。

▲根据刺马案改编的电影《投名状》

被捕后,凶手说自己叫张文祥,和马新贻有旧仇,这次杀死马新贻是自己蓄谋已久的行动,和其他人全无关系。

按理说此案既然当场抓住了凶手,那理应没有什么疑点了。

但后续的审问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史料记载。

按清政府的官方文献中记载,赵文祥在马新贻担任浙江巡抚的时候曾经向他鸣过冤,但马新贻并没有受理这起案件。

之后马新贻在浙江地区开展了打击海盗的行动,这让当地海盗头目龙启云等人深受打击,而龙启云又是张文祥的恩人,因此张文祥有了替好友报仇的念头。

后来张文祥又在家乡做起了小生意,但是其经营的商品不久后,又被马新贻明令禁止销售。

这让张文祥赔了个底掉,这件事最终坚定了他刺杀马新贻的决心。

他后来探听到身为总督的马新贻会在固定的日子到城外考校武官,他便埋伏在其必经之路上最终趁乱得手。

▲影视剧中的刺客形象

就在大家以为案件已经真相大白之时,复审中的张文祥却又改了供词。

这次他又说马新贻是回教人士,而当时清朝西北地区的回乱还没被平定,他担心马新贻暗中资助叛军,为了国家利益,这才做出了刺杀马新贻的决定。

当时主审的官员认为,张文祥是由于知道自己死期将至,想要为自己脱罪,头脑混乱才编造出这样的狂悖之词。

最终没有采信他的供词,草草判处了张文祥凌迟处死。

从清朝官方记载来看,刺马案似乎只是一起个人恩怨。

但在案件发生后不久,另一个故事版本,却在民间不胫而走。

甚至还由此衍生出了很多戏剧作品,而这个故事版本,无疑比清朝政府的档案更加引人入胜。

二、刺马案的民间版本

在张文祥被处死之后,另一种故事版本便马上在民间流传开来。

据传在马新贻发迹之前,他曾经被做山贼的张文祥俘虏过。

不过此时的张文祥已经厌倦了做强盗的生活,希望自己能够被清政府招安,加入到讨伐太平天国和捻军的队伍里。

▲三名山贼头领

他认为马新贻很有能力,便向他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表示自己会将其释放,但前提是离开之后,他要向官府提议,收编这伙山贼并重用自己。

命在旦夕的马新贻自然愿意接受这个条件,张文祥便找来了自己的两名好兄弟,曹二虎和石锦标。

四人在山寨中立下投名状,结拜为异姓兄弟,之后马新贻便被他们放了回去。

在回到军营之后,马新贻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张文祥等三人也成为了他身边最重要的平叛将领。

在他们的帮助下马新贻立下了赫赫战功,官位也在不断攀升。

就在这个时候,张文祥首先感觉到马新贻似乎不再将他们三人看做兄弟,而是产生了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于是他便在私底下偷偷提醒曹二虎和石锦标,要他们和马新贻保持距离。

但曹二虎这个人不善心计,他觉得张文祥是在污蔑马新贻,便将自己的妻儿老小都接到了大哥马新贻管辖的城中居住。

在一次宴会上马新贻见到了曹二虎的妻子庄氏,他当时就被庄氏的美貌所吸引,后来用尽各种办法和庄氏勾搭成奸。

▲《投名状》剧照

在两人走到一起之后,马新贻便经常让曹二虎出差办事。

为了打消他的疑虑,他给曹二虎安排的都是别人眼里的“肥差”。

这时的曹二虎,虽然已经戴上了绿帽子,但还以为这是大哥在照顾自己,对马新贻很是感激,全然不知道自己的妻子早已成了大哥的枕边人。

由于马新贻和庄氏来往太过频繁,这件事逐渐成为了衙门里公开的秘密。

后来张文祥实在看不过去了,便将这件事告诉了曹二虎。

曹二虎一开始还以为这是大哥拿自己寻开心,但在询问衙门里的其他人,确认了事实之后,一时间又气又怕,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后来在张文祥的劝说下,他只好忍痛割爱,直接将庄氏送给了马新贻。

他本以为这样就能保住自己的官位和荣华富贵,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后来马新贻勾结其他官员给曹二虎安上了一个私通捻军的罪名,并且直接要求抓捕曹二虎的士兵将其就地正法,以绝后患。

张文祥当时为了防止曹二虎受暗算,始终陪在其左右。

但他毕竟官职不及马新贻,无法违抗军令,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兄弟身首异处。

▲张文祥等人为马新贻出生入死

这件事让张文祥彻底看穿了马新贻的真面目,他希望石锦标能和自己一起为曹二虎报仇。

但是石锦标念及马新贻是自己的结拜兄弟,这些年又对他们几人的照顾有加,因此没有正面回应张文祥的邀请。

不过,他也因为马新贻的兄弟相残备受打击,没有继续在其麾下做事。

于是张文祥便独自离开了马新贻,隐姓埋名练习武艺,寻找为曹二虎复仇的机会。

后来他得知,升任两江总督的马新贻将要到城外考校武官,便在怀中藏着涂有剧毒的匕首,混入了马新贻的卫兵队伍。

当他看见有人拦路鸣冤的时候,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刺杀机会,便快步上前刺死了毫无防备的马新贻。

据说马新贻在看清张文祥的面貌后,还吩咐身边的人不要为难他。

在被捕之后,张文祥无论面对怎样的酷刑,都不愿顺从主审官让他隐去马新贻曾与山贼结拜以及背叛兄弟的要求。

为了保全马新贻的名声,也为了保全朝廷的颜面,清政府才不得不胡乱给张文祥安了一个罪名后便草草处决了。

而就在张文祥死后不久,庄氏也在马新贻的家中自尽身亡了。

▲《投名状》剧照

对比清政府的官方版本,民间流传的刺马案始末无疑更具有传奇色彩。

其中对于张文祥的作案动机也有了更合理的解释。

因此不少文人都以这个故事为蓝本,创作了不少文艺作品,其影响力也远大于清政府对于本案的解释。

三、刺马案背后的疑团

面对刺马案的两个版本,我们究竟应该采信哪一方呢?

众多历史学家在一百多年的历史研究中,也没有帮我们弄清楚这个问题。

这主要是因为在刺马案的背后还有很多离奇的细节,而这让案件的真相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首先根据史料记载,马新贻在得知自己即将出任两江总督的时候,便对自己的弟弟说,自己这次去恐怕是凶多吉少了。

马新贻显然没有未卜先知的本领,张文祥的刺杀也是偶然事件,那么他说出这番话的原因,便不由引人深思。

▲与太平军战斗的清军

值得注意的是,在马新贻出任两江总督之前的几任总督都是湘军将领。

当时他们刚刚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在那里主持大局倒也没什么不妥。

不过,他们显然触及了清朝皇室的利益,慈禧在马新贻上任之前还特地叮嘱他,希望他能够调查太平天国国库中金钱的下落。

由此可见,马新贻的走马上任触及了湘军集团的利益。

再者张文祥在刺杀成功之后,便当着众多将官的面说出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话语。

这表示他并不是完全出于个人意愿执行这次刺杀行动的,他的背后可能还有更大的利益集团。

清朝政坛的众人都知道,他的背后应该就是湘军集团的高层。

而且此事发生之后,湘军领袖曾国藩再次出任两江总督,其后的几任也都是他的门生,湘军的目的显然是达到了的。

除此之外,刺马案还有一个疑团,那就是清政府虽然在马新贻遇刺后给予了其家属很高的褒赏。

但是,对于那些用民间流传的故事版本抹黑马新贻形象的戏剧,却无动于衷,这种矛盾的行为在历史上并不常见。

▲曾国藩

笔者认为,这和马新贻的发迹之路有一定的关系,马新贻从一名县官走到总督职位只花了十几年的时间。

即使他在平叛行动中有出色的表现,这样的升迁速度也未免太快了。

纵观马新贻的一生,其亨通的官运很有可能和他与外国传教士之间的亲密关系有直接关系。

当时外国势力在清朝政坛影响极大,在他们的荫庇下马新贻能够扶摇直上也就十分合理了。

因此马新贻出任两江总督很有可能是慈禧希望利用西方势力打压湘军集团,但在马新贻死后她发现洋人似乎无动于衷。

最终也就放弃了这种想法,将两江总督的位子还给了湘军。

慈禧对于这位和洋人走得很近的总督,估计也没有什么好印象,因此也就放任民间对其身世的戏谑了。

▲慈禧太后相片

借由马新贻被刺一案,我们看到了清末政府中各方势力的暗中角力,这种局势让原本可以查清的案子变成了一起悬案,而且恐怕我们永远也无法查明真相了。

因此,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政治体制是能够做到司法公正的大前提,这让我们无比庆幸自己能够生在现在这样的法治社会,而非混沌的封建王朝。

注:

本文关于刺马案的相关内容,参考自《张文祥刺马案辨析》,刊登于《安徽史学》1989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