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已入列央企的太钢集团要加快搬迁?太忻一体化新规划再次官宣

2025-11-06 23:28 来源:奇闻网 点击:

太原已入列央企的太钢集团要加快搬迁?太忻一体化新规划再次官宣

“将太钢搬迁出太原市”

作为太原市的纳税大户,太钢在环保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下了很大力气,花了很多投资。然而位于太原市上风向的太钢集团仍然时不时能用肉眼看到“白色气体”从大烟囱中滚滚而出(其实已经过环保处理)。

近日,最新出台的《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空间战略规划》提出:有序推进太原一般制造业转移,加快中国宝武(太钢)有序退城。

上述迎合了不少吃瓜群众的意愿。可是,既要发展,又要环保,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什么才是最优解?什么才能最可行?

一座钢厂就是一座城

主厂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汾河东岸,占地面积约9平方公里。加上太钢的住宅小区以及七七八八的附属单位、新区等,至少得25-30平方公里!(整理于网络)

旧貌

新颜

“有一种胜利叫撤退”?

据太钢不锈业绩快报,2021年营业总收入1014亿元,比上年增长50.46%,利润总额68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上年增长263.63%。千亿营收,数十亿利润,实属不易。

出色的成绩单背后固然离不开受宏观经济复苏影响,钢铁产品下游行业需求增加,钢材价格上升。但同样离不开3万多名员工的付出更离不开3万多个家庭的支持。如果搬迁,选择什么方案撤退?加快搬离后又有什么新的安排?如此庞大的就业人口该去哪里承载?多少家庭的衣食住行可能会受到影响?多年以来形成的生活圈子是否会迎来巨变?

“有一种失败叫占领”?

“我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城市钢厂搬迁已经过时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宝武太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祥明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高祥明强调,从当前形势来看,让钢厂搬离城市的想法和做法已经过时了。

第一,高污染排放治理已经初见成效。以太钢为例,中国宝武明确提出,到2025年实现碳达峰,2035年碳减排30%,2050年实现碳中和。太钢作为中国宝武旗下唯一的不锈钢生产厂,同时也作为典型的城市钢厂,始终坚持“高于标准、优于城区、融入城市”,不断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2021年,太钢大气污染物平均排放强度较超低排放改造前的2018年下降了73.5%。

第二,高碳排放治理稳步推进。当前,各企业都在研究碳减排路径,明确碳减排目标。去年4月22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组织成立了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汇聚顶级专家学者寻求突破。“钢铁行业碳排放由高转低只是时间问题。”高祥明认为。

今年2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正式对外公布的《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现有城市钢厂应立足于就地改造、转型升级,而达不到超低排放要求、竞争力弱的城市钢厂,应立足于就地压减退出。统筹焦化行业与钢铁等行业发展,引导焦化行业加大绿色环保改造力度。

“在此情况下,贸然推进、重提城市钢厂搬迁或许不仅不能实现碳减排,而且在搬迁过程中还会造成企业资产浪费。现在的技术可谓是日新月异,如果现在还在策划搬迁,极有可能出现厂子还没有完全建成,工艺就过时了,设备又要面临淘汰或改造的情况。”高祥明表示,与其费大力气、耗尽财力进行城市钢厂搬迁,还不如在现有的基础上实施技术改造和升级。

此外,工信部官网曾发布的《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2996号(工交邮电类313号)提案答复的函》针对钢铁产能“退城入园”问题也提及,随着环保约束的不断增强,一些地区把“城市钢厂”搬迁作为缓解城市环保压力的首选。

但是,《答复》认为,在当前化解过剩产能基础尚不牢固的情况下,动辄几百亿的搬迁投资会明显增加企业资产负债率,一旦市场形势发生变化极易沦为“僵尸企业”,况且目前鲜有成功搬迁案例。另外,搬迁后新建的大型钢铁企业将伴随物料“大进大出”,其造成的无组织排放问题不容小觑,域内近距离搬迁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环保问题

两种观点,侧重不同,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发展。但归根结底,搬迁总是需要成本,这个成本能不能承受才是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就如同搞对象一样,最后都要“成家”,看对眼了也要走完该走的流程——不同家庭对于彩礼的标准并不一定相同,承受能力同样不能说千差万别,但也有所不同。“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搬迁费用如何搞定?新建投资谁来报销?

每个梦里都有你的梦,共同期待一个永恒的春天。

一搬了之乎?任重道远兮。

除太钢加快搬迁外,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空间战略规划的其他亮点掠影

更强调板块化跃进,而非单极化发展

北城加速“区区融合”

“区区融合”吸引带动投资

尖草坪区、中北高新区联合打造的科创产业园

加快产城融合方面。坚持开发区与中心城区融合发展,更像是针对中北高新区和尖草坪区,因为这段话出现的主体,如太钢、二电厂均位于中北高新区和尖草坪区范围内。同样地,国科大太原能源材料学院,蓝宝石材料的行业标杆源瀚科技,中北高新区的核心企业中国长城智能制造(山西)基地,太原工具厂、东杰智能、京丰电务、太锅集团等企业汇聚,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业态转型升级。这也与下图中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对于产业布局的定位“不谋而合”。

中北高新区前身——不锈钢园区

下图中,从用词上看,加快推进太原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二期、3号线建设以及太原至五台轻轨、太原到忻州城际铁路、太原铁路枢纽客运环线建设,明显比谋划开通太原至忻州市际铁路班车要更早实现。但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太原为了抗击近几轮的疫情投入了不少资金,经济活力最强的小店区影响更甚,一季度形式不容乐观。如何吸引更多资金支持地方投资建设,如何盘活资金最大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样也是不容忽视的难题。毕竟,二号线缩水就是前车之鉴。

要仰望星空,同样也离不开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