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幽灵商店街”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该为“它”感到惋惜吗?

2025-08-20 05:41 来源:奇闻网 点击:

日本的“幽灵商店街”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该为“它”感到惋惜吗?

在日本,有很多历史悠久的商店街。走在其中,从它的建筑风格,似乎可以窥探到当年的热闹繁华。整个街道的氛围,充满了怀旧风情。

相信只要来过日本的人,都一定去“商店街”逛过。像这样的“商店街”很热闹,很有人气。一直都受到本地人的喜爱,最近也同样受到海外游客的欢迎。

例如,浅草的仲见世商店街,西参道商店街、上野的AME横商店街等。但日本像这样繁荣的“商店街”,只占日本总体(据调查,日本大约有1万4000左右的商店街)的2%而已。可以看出“幽灵商店街”的数量是多么庞大。

大多数人见到“这样的商店街”时唏嘘不已,不知何由的对“它”的命运感到惋惜。但实际上,像这种“幽灵商店街”,对他们来说其实是个“谜”。尤其对年轻的一代人来说更是如此。实际上“它”就像“千年古木”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默默地经历了日本的盛衰兴废。看完这篇文章,希望可以对读者解开“幽灵街之谜”有所帮助。

“幽灵商店街”是如何形成的?

日本像这样“幽灵商店街”的形成原因是多样且复杂的。首先,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往往会出现在由于产业结构、社会结构、出生率和人口老龄化等,城市整个结构发生变化,而导致都市功能衰退和人口减少的城市。例如:煤炭城市和造船城市,还有经历过第二产业兴衰的城市和企业城下町。

自1970年代,日本进入了汽车社会。尤其是交通不方便的地方城市的人们,习惯了开车购物的方式。

人们对交通工具的疏远,使电车站,公共汽车站等附近的商店街开始落寞。与此同时,在沿着郊区的国道,街道边上开始也陆续出现了大型超市,还有各种路边商店。加速了商店街的衰退。

这个现象到了1980年代后半期,开始在农村地区变得越发明显,逐渐被当成都市问题开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在2000年,被修订后的《大规模零售商铺立地法》正式实施,在全国郊区建立了大型购物中心和综合超市。

除了保留传统市场的设施以外,还满足了商店街和都市中心所能提供的所有功能。例如:百货商店,电影院,特色购物街和文化中心、并且还提供大型免费停车场。

像这样的大型购物中心已经可以和整条繁华街相媲美了。相比之下,商店街没有足够的停车场,而且其产品缺乏新颖和价格竞争力。最终导致顾客大量流失。

另外,不仅是已存在很久的商店街,就连1970年后重新开发的地区也逐渐变成了“幽灵商店街”。

有一段时间,作为城市再开发的重点项目,大企业的大型百货商店和超级市场陆续建立了起来,在它的周边也出现了很多商铺。

但后来也是由于郊区型大型购物中心的加入导致顾客越来越少。特别是大型连锁店,一旦发现利益减少,是最容易撤出的。

撤出后的空楼一旦没有新的租户来接管,失去了核心店铺的商店街的吸引顾客的能力会直线下滑,最终导致顾客流向大型购物中心。最终变成“幽灵商店街”。

尤其是以车站为中心的市中心,这种情况最容易出现。像大小型的百货店,如大荣超市,萨帝百货等站前店铺撤出后,车站就会一蹶不振,至今都没有任何的进展迹象。

当然, 除了以上这些由于大环境的影响之外,还有很多其他个人因素。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比如:由于下一代人没有继承商店,而导致闭店。由于它的经营方式传统,无法及时的满足顾客的需求多样化而最终倒闭。

商店街中的大多商店是个人经营,每个商店的管理方式都不同,虽然这样可以避免其他人的指手画脚,但同时他们也很难为同一个目标达成共识,最终导致整条商店街的活性化对策以失败落幕等。

“幽灵商店街”的店主们,一定为此很苦恼吧?

答案是:“一点都不担心”。他们实际上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焦虑。他们中大多数人现靠着退休金生活,儿女也都去了东京、大阪等大都市,成为了一名上班族,并没有要回到故乡的意思。

他们之所以还留着这些商店,是因为如果清理土地的话,物业税反而增加。他们留下这些商店是为了故意节省税款的。他们其中有些人也同时投资着其它的房地产,甚至还拥有整栋公寓。

商店所有者们的资产还包括了在日本的经济增长期和泡沫时期建造的房屋,所以即使不开店,他们的老年生活是不会受到什么影响的。

颓废的“幽灵商店街”对于日本人来说已经是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事了。不过从全世界来看,像日本这样的“幽灵商店街”现象也是少见的。其中有少部分“幽灵商店街”已被经营成了观光地,吸引游客前来,最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