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只读一本书·集中营里的爱情故事,讲述黑暗中未曾泯灭的人性

2025-11-17 02:09 来源:奇闻网 点击:

每周只读一本书·集中营里的爱情故事,讲述黑暗中未曾泯灭的人性

视频加载中...

这是纳粹统治下依旧热烈的爱情,与不曾消失的希望。

凡是与二战有关的故事,都逃不黑暗时代的人性与希望这种话题。澳大利亚作家希瑟·莫里斯根据好友拉莱·索科洛夫的亲身经历,写了本《奥斯维辛的文身师》。作为处女作,这本书竟然在全球43个国家售出版权,销量也超过300万册,被誉为继《朗读者》后又一部打动无数读者的二战往事。《爱尔兰时报》是这样评价的: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录,提醒我们大屠杀的恐怖,也颂扬了黑暗年代里未曾泯灭的人性火花。

故事发生1942年4月,有“死亡工厂”之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进入这里的人,每天都做着极为辛苦的工作,而且一旦生病不能工作,就会面临被处决或是拉去做人体试验的结局,据统计二战期间大约有110万人死在这里。集中营里关押的主要都是犹太人,也有苏联战俘、吉普赛人等。故事的主角是一名来自斯洛伐克的犹太人拉莱。被德国纳粹抓进集中营后,作为犹太人的他本应过着地狱般难以想象的生活,只是因为他精通斯洛伐克语、德语、俄语、法语、匈牙利语、波兰语等多国语言,竟意外地获得了一份还不错的工作——文身师。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在犯人身上纹数字。这个工作一做就是3年。

在此期间,拉莱遇到一名叫吉塔的女孩,同样是来自斯洛伐克的犹太人。两个人惺惺相惜,一场黑暗时代的爱情就此展开。要说集中营中最惨的,还是犹太女孩,她们跟所有人一样,不能有名字,更谈不上尊严,还得被迫穿上肮脏的条纹服或苏军的衣服,食物低劣粗糙,经常吃不饱,被迫做着繁重的工作。不仅如此,作为女孩还要忍受纳粹对她们身体和精神上的摧残、践踏甚至玩弄。越是艰难的处境,坚强两个字就显得越发重要,在集中营里同命相连的人们相互扶持、鼓励,甚至甘愿为陌生人以身犯险,这种骨子里传出来的善良和乐观,陪伴着他们度过最黑暗、最绝望的日子。

拉莱利用自己文身师的身份,在“加拿大”女孩们那里获取珠宝和货币,又将珠宝和货币拿到“外面的人”维克多那里换取食物和药品,再分给自己营房的人、吉塔和她的伙伴们;他想尽办法为她争取到了一份相对轻松的办公室工作,使她免于沉重的体力劳动;他为她带来药品、巧克力和面包,让她在面临斑疹伤寒的侵袭时活下来。两个人热切期盼着每一次见面,在每个能够避人耳目的周末相约、相拥、热吻、做爱。虽然集中营里的生活日复一日地枯燥乏味,乃至残忍血腥,但他们的爱情却丝毫没有冷却。活下去,不仅仅为了告知世人这惨无人道的集中营的存在,也为了那不知道何时能够到来的幸福生活。希望是集中营里最宝贵的东西,两个人互相鼓励,互相承诺,只为了能活着走出集中营,获得自由。

除了爱情,最让人动容的是集中营里的人们在纳粹的残酷统治下,依然没有泯灭自己的良知和人性。文身师佩潘会帮助拉莱获得工作以免于苦役;拉莱会把得到的食物分给其他人,哪怕他自己的食物也仅够果腹;丹娜和伊凡娜会在吉塔患病时照顾她,帮她打掩护……正是凭借骨子里的善良和永不放弃的信念,他们终于等到了纳粹战败,得到了自由。书中是这样评价的:活着就是希望,活下去一切才有可能。正如拉莱的座右铭:“如果你早上醒来,就是美好的一天。”

故事的结局是圆满的,虽然从集中营出来后几经辗转,最终莱拉和吉塔还是幸福生活在了一起。经历过苦难的人,往往会更加珍惜幸福。两个人在生命剩下的时光里相濡以沫,而纹在他们身上的那两行本应代表痛苦记忆的数字,或许才是这至死不渝爱情与黑暗中未曾泯灭的人性最深刻的见证吧。

《奥斯维辛的文身师》

作者: [澳] 希瑟·莫里斯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定价: 49.80元

除注明外内容均为正午文化原创,转载请联系 ,个别图片来自网络, 如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