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牛高考状元”王瑞鹏:高考749分差一分满分,如今怎样了?

2025-09-07 16:42 来源:奇闻网 点击:

“最牛高考状元”王瑞鹏:高考749分差一分满分,如今怎样了?

高考满分750,他却得了总分749的成绩。作为2004年的山东高考状元,他震惊了所有国人。距离高考满分只有一分之差,这成绩听起来有点逆天。

看看照片里的小男生,小眼睛,浓密胡须,不修边幅的造型,消瘦的身材。只是看外貌,更多的人会认为这是一个早早步入社会,生活在底层社会的芸芸打工人。

很难让人想象就是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男生,竟然是04年的山东高考理科状元。本期子牙童趣学生观察就和大家一起了解,创造高考神话的学霸——王瑞鹏的故事。

拔尖中的拔尖

王瑞鹏毕业于烟台重点高中烟台二中,他是实验班的尖子生,属于拔尖中的拔尖

2004年,他考取了理科综合300分,满分一骑绝尘;数学149分,失去的那一分,据说是少了一个微小的解题步骤;语文138分,稍显正常,英语142分。

在那个年代,缺少口语化训练,据说是听力失的分,就这样裸分还是考了729分。

曾经在国家奥数比赛中获得过一等奖,按照国家教育政策,成绩上可以加上20分,最终成绩749分,离满分成绩仅差1分,不出意外,拿下了当年山东省的高考理科状元。

要知道在山东这样的高考大省里,这样的成绩也是凤毛麟角的存在。他也如愿顺利进入清华大学就读。

小时候的王瑞鹏其实没有展现出过高的天资,他出生在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他像同龄的孩子一样按部就班地开始自己的成长道路。

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性格内敛沉稳的他,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并不是那么出众。

他总是默默无闻,直到中考成绩出来,市里第五名,考取了重点高中烟台二中,坐在了实验班的教室里,才算是小荷才露尖尖角。

直到这时候,邻居们才算是明白,那个平日里喊叔叔阿姨都脸红的小伙子,原来是一个高材生。

“神童”“天才”这样过于神化的标签其实贴在王瑞鹏的身上,是有点不合适的,因为这样的标签将他的成功完全归功于天分、天授其才,而忽略了后天的性格培养和自身的努力奋斗。

友善内向,在考试中获得快乐

王瑞鹏从小就是一个内向低调的人,也是一个温和友善的好孩子,这两点并不矛盾。

他对于媒体热烈的采访统一采取婉拒的态度,因为他知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高考对于他来说已经是过去式

他说如果对于749分有着过分的骄傲和执念,暂时的骄傲可以有,长时间的沉迷就会给他带来不可估量的麻烦,让他裹步不前,他有着不同于同龄人的成熟心智

他平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奉行着这样的理念,遵从踏实、勤奋的治学态度

考试对于王瑞鹏来讲只是一个查漏补缺的流程,因为所有的知识点已经牢牢地刻在他的脑子里。

在紧张,分秒必争的考试过程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是平时学习练习中所不能体会到的。

有不足就及时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有新的进步和收获,成绩只是一个数字,在考试中不断获得启迪和快乐,才是王瑞鹏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高效率的学习

在学校里的王瑞鹏是一个为人随和,乐于助人的人。这样的大神在班里也是受到敬仰的,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碰上难解的问题,都会让王瑞鹏帮忙看看。

王瑞鹏即使沉浸在自己的学习中,也是很愿意抽出时间帮助同学们,为同学们讲解那些可能难懂的题目,“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喜欢在交流中解答问题。

也许同学的思路会带给他不一样的启发,遇到讲一遍不懂的同学,他会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讲,问问题的同学有时候都会不好意思。

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面对不同的学生和老师,分享学习心得时,他始终表示: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注意力专注,这一点很多同学都是做不到的。

上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听讲,课堂上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老师的引导和讲解,比学生私下里摸索更有效率。

遇上学习中的难题时,也要做好心理建设,困难是暂时的,不要退缩不前,保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做点别的题目,触类旁通,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王瑞鹏说高中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大考小考不下百次,成绩的短暂起伏,不稳定都是正常现象,要着眼于全局,不要太计较一次考试的得失,更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

学生最需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合理学习节奏和规律,只要这样长期坚持下来,就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德才兼备,全方位发展

当今教育中,即使素质教育喊破了天,很多人还是过于重视学业,历代的家长始终是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态,学校也是唯分是举。

应试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自上而下,从学校到家里,从老师到家长,都会有意无意忽视了精神方面的教育,其实德育也是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层面,不能为了成绩占用德育课的时间。

有才无德的教育,造就了多少高分低能的孩子,这样血淋淋的教育案例数不胜数。

而王瑞鹏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同意义上的,在一定程度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霸,与他在道德层面得到了很好的教育,是分不开关系的,立人要先立心。

他兴趣广泛,热爱读书,无论课内还是课外,他喜欢科幻的空洞飘灵,也喜欢历史的厚重深沉,他喜欢哲学的缜密逻辑,更喜欢诗歌的热情奔放。

他手不释卷,基本上除了睡眠时间,很难看到他放下书本的样子,父母有时候需要强制手段让他干点别的事情调节一下。

父亲拉着他每天都要抽出宝贵的时间,去跑步锻炼身体,渐渐地,体弱多病的身体得到了改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尝到甜头的王瑞鹏主动出击,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聪明人的能力在于要么不做要做就是最好,很快他在羽毛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中也成为了佼佼者

喜欢专研的王瑞鹏,心智远超常人,他知道未来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有清晰的规划。

这样出色的孩子,每个负责任,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不想要?家长对孩子的付出是真诚的,可错误的方式和方法往往会让孩子误入歧途,甚至走向极端。

王瑞鹏的父母都是教师,那种师德很好的教师。所以非常懂得一味地让孩子学习,生硬地指挥孩子按照自己设想的方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机械学习,短期内看来是有效果。

长期看来这,不能真正的帮助到孩子,而且青春期的孩子逆反心理很重,他们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渴望平等的对待。

所以父母对王瑞鹏的教育,就是站在平等的位置,和他一起分析问题,找到解决的方法。

具体的学习问题,父母并没有过多的干涉,只是在关键的抉择和兴趣爱好上提出一些真知灼见。

王瑞鹏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中,提高成绩的同时,也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有进步才会有动力。

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快乐的教育模式,把他往一个轻松健康的学习模式引导。

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为王瑞鹏树立了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教育观,这是他一辈子宝贵的人生财富。

以后的人生道路,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工作中遇到了看似迈不过去的坎,父母赋予他的人生财富,总是让他披荆斩棘,迎来胜利的鲜花。

毅然留在中国深造

高考后,王瑞鹏的人生更加精彩。清华的经历让王瑞鹏有了更宽广的就业还是深造的选择途径,毕业之后,他的同学中选择有人去国外深造,也有人直接工作。

近年来越多人诟病清华北大的培养人才的机制,因为很多的毕业生都选择国外留学,继而定居海外,于国无益。

而王瑞鹏却选择留在中国,并在中科院成为了一名高分子化学领域研究的研究员。

虽然目前还没有取得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成就,但科学研究就是需要这样默默无闻、刻苦钻研的精神,成果的出现也许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的等待。

但相信在他坚持不断的努力下,一定会为中国科研带来突破,让我们拭目以待。你怎样看待王瑞鹏成材的过程?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为我点赞并转发,你们的每一份鼓励,都将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